“海外直郵”成售假溫床,誰在為騙局“開綠燈”?

2025-07-14 17:39:31 作者:王志高

打開社交平臺搜索“海外直郵”,滿屏都是消費者的憤怒與無奈:“收到的包是假貨,物流信息全是編的”“平臺說支持驗貨,結果鑒定報告不被認可”“客服踢皮球,退貨比登天還難”。曾經被視作“足不出戶購全球”的便捷通道,如今卻成了假貨的“漂白池”——當“原產地直發(fā)”變成“境內轉圈”,當“全程可溯”淪為“信息魔術”,海外直郵的信任危機,敲響的不只是消費領域的警鐘,更是對監(jiān)管與平臺責任的拷問。

海外直郵是什么意思?和普通發(fā)貨有什么區(qū)別? - 拼客號

這場騙局的底層邏輯并不復雜:假貨販子把境內生產的仿品,通過偽造物流軌跡、虛構海外清關環(huán)節(jié),包裝成“海外直郵”的商品,利用消費者對“進口=正品”的固有認知牟利。但更值得追問的是,這條黑色產業(yè)鏈為何能長期存活?平臺真的毫不知情嗎?某消費者反映,下單前要求商家提供海外資質,對方甩來一張模糊的“海外公司授權書”,平臺審核時竟一路綠燈;物流信息顯示“從美國洛杉磯發(fā)出”,實際連快遞官網都查不到該網點——這些明顯漏洞,平臺若真想管,本不難發(fā)現??蔀楹稳杂衅脚_放任“假資質”“假物流”泛濫?說白了,流量和傭金面前,部分平臺選擇了“裝瞎”。

消費者的維權困境,更暴露了監(jiān)管體系的薄弱。當消費者拿著鑒定報告找平臺,平臺說“需商家同意”;找商家,對方搬出“跨境商品不退不換”的霸王條款;報警?涉案金額不夠刑事立案標準;找海關?跨境包裹數量龐大,逐一查驗力有不逮。更棘手的是,部分假貨通過“雙公司運作”——境內生產、港澳短暫停留“洗白”、再偽裝成海外直郵——鏈條橫跨多地甚至跨境,單一部門難以覆蓋,跨區(qū)域協(xié)作又常因信息壁壘卡殼。這種“九龍治水”的局面,讓售假者鉆了空子。

但亂象并非無解。要斬斷假貨鏈條,關鍵要讓“作弊者”付出代價。首先,平臺必須扛起“守門人”的責任。既然收了商家的傭金,就該把好資質審核關:海外公司的注冊信息能不能通過當地政府驗證?物流單號能不能在官方網站溯源?這些基礎核查,平臺完全有能力做到。若繼續(xù)“寬進嚴出”,甚至默許售假,就該被追究連帶責任。其次,監(jiān)管部門要打破“各自為戰(zhàn)”的僵局。海關、市場監(jiān)管、公安等部門不妨建立跨境數據共享平臺,對高頻異常物流、重復投訴商家重點監(jiān)控;與主要貨源國建立協(xié)作機制,從生產端堵住假貨流出。最后,要給消費者“撐腰”。明確“海外直郵”不適用“七日無理由退貨”的邊界,簡化跨境鑒定流程,降低消費者舉證成本——只有讓維權變得容易,才能讓售假者不敢囂張。

跨境電商的本質是“信任經濟”。當消費者不再相信“海外直郵”的標簽,受損的不只是某個平臺或商家,更是整個行業(yè)的未來。治理亂象,不是要否定“海淘”的價值,而是要讓“正品直郵”成為底線而非賣點。只有堵住制假的源頭、扎緊監(jiān)管的籬笆、壓實平臺的責任,才能讓“海外直郵”真正回到“買全球、買正品”的正軌。畢竟,消費者想要的從來不是“漂洋過?!钡墓适?,而是拿到手里的安心。

來源:紅網   作者:王志高

責任編輯:王立釗

掃一掃分享本頁